NBA 2016-2017赛季最佳阵容揭晓,哈登詹姆斯等入选一队
0
2025 / 09 / 15
在中国赛事版权领域赚钱极其困难,此次,备受期待的腾讯体育也遭遇了非议。
二零一九年七月二十九日,腾讯体育正式宣告,将续作“NBA中国数字媒体独家官方合作伙伴”,并且签署了五年合同,有效期到二零二五年夏天。
腾讯公布官方消息后,马化腾立即转发相关内容并留言表示:在杂乱无章的体育数据传播行业里,目睹外部一轮急躁的资本注入失败告终,或许会变成难以承受的压力。能够避开重重陷阱,踏踏实实把事业做精做大的机构十分罕见。转眼五年过去了,队伍表现出色。
这是马化腾对腾讯体育团队的高度赞扬,不过可能由于与NBA的保密协议,官方声明中没有透露未来五年的合作费用,根据《懒熊体育》早前的报道,这一金额约为15亿美元,几乎是腾讯上一个五年赛季投入的三倍。
疑问也因此接踵而来。
腾讯体育向来保持沉稳的作风。在竞逐赛事版权时,始终以是否划算作为关键考量。先前,腾讯体育的运营负责人赵国臣向《中国企业家》透露,针对每一个赛事品牌,不论其知名度高低,腾讯体育都会仔细权衡两个要点:一是长远发展的意义,二是市场变现的潜力,只要某个赛事能兼具这两方面优势,或者其中某个方面表现尤为出色,腾讯便会考虑合作。
而在诸多赛事版权中,对腾讯最具战略意义的就是NBA。
二零一五年一月,腾讯公司用五亿美元购置了二零一五至二零二零年度的中国新媒体篮球独家播放权,因而超越了新浪体育,在中国篮球版权领域形成了独占局面。根据现有资料可知,二零一八年时,腾讯体育在运作NBA赛事上已经做到收支相抵,往后还有望获取利润。
然而腾讯此次倾力与NBA达成合作,是否会对篮球版权领域原本平稳的态势造成冲击?十五亿美元的交易费用是否显得过于昂贵?倘若后续出现亏损换取声誉的局面,腾讯体育的后续发展道路又该如何规划?
当前,阿里系作为腾讯体育的主要对手,也加入了争夺NBA版权的行列,苏宁和优酷近年来在体育赛事版权领域频频出手,中国的体育赛事版权市场,如今终于变成了只有百度、阿里和腾讯才能主导的领域。
竞争在加剧。
腾讯的防守战
据懒熊体育负责人韩牧透露,腾讯体育同NBA的续签磋商早在2018年便已启动,不过双方于2019年3月下旬的排他性协商阶段未能敲定条款,紧接着阿里巴巴也参与角逐,其展现的合作热忱程度与腾讯体育不相上下
多家媒体同时指出,最离谱的传闻主要发生在2018年7月期间。当时有传言称,优酷体育已经着手招募腾讯体育的NBA节目主持人及解说人员。此外,NBA从2017年3月起,陆续与新浪微博、咪咕体育和字节跳动达成了短视频合作意向,合作期限均为2019至2020赛季,正好与腾讯本季度的合作周期一致。
这仿佛印证了篮球联赛希望在中国获取更多收益的意志,而电商巨头也从未隐藏过想要参与这项顶级竞技活动的热切心情。
蔡崇信不仅是阿里巴巴的联合创始人,还是NBA布鲁克利篮网队以及WNBA纽约自由人队的拥有者,同时他也是巴克莱中心球馆的掌控者。换句话说,蔡崇信能够以球队所有者的身份参加NBA的所有会议,这对阿里巴巴争取NBA的权益来说,构成了天然的有利条件。
腾讯此次续签NBA合同的代表是马化腾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刘炽平,他同时主管投资业务,这表明公司对这次签约非常看重。
当前的竞争态势,使得决定权再次落到了NBA的负责人亚当·萧华手上,虽然各种情报表明,阿里巴巴给出的出价超过了腾讯,不过亚当·萧华最后还是挑选了腾讯。
根据公开资料,2018至2019赛季期间,借助腾讯平台观看NBA直播及视频内容的人数高达4.9亿,这个数值比2014到2015赛季增长了将近三倍;此外,超过2100万的观众通过数字媒体平台观看了2018至2019赛季NBA总决赛的第六场对决,创下了该平台单场NBA赛事收视人数的最高纪录。而NBA很清楚,挑选中国的合作方,关键在于对方是否擅长赛事内容的运作,这是他们考虑的重点。
一直以来,NBA在中国总能找到最出色的管理者。从TOM网到新浪科技,再到如今的腾讯体育,与欧洲经营足球版权的商人对比,NBA的高级领导层大多具有法律背景,他们规避风险的意识更强。对NBA来说,当时的腾讯确实是最理想的合作方。
正如亚当·萧华所言,腾讯对于NBA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这种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就篮球联赛方面而言,现阶段在中国开展业务时面临困境,特别是随着本土特色逐渐淡化,怎样吸引新生代青少年群体成为一大难题。
先前我们拥有姚明、易建联,如今仅剩周琦这类新生力量,未来能否出现下一个姚明尚难预料,但腾讯恰好为NBA拓展了触达年轻群体的渠道,腾讯的社交平台可以说几乎囊括所有用户,特别是QQ,正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倾向,正如NBA的CEO亚当·萧华指出的,腾讯具备庞大的用户基础和跨平台运营能力,此言不虚”体育营销专家、关键之道CEO张庆说道。
腾讯体育视NBA为重中之重,早前赵国臣在《中国企业家》上的言论也印证了腾讯在此领域投入的巨大决心,其在此展现出的专注与努力不容小觑。
腾讯体育近些年针对NBA倾注了大量资源,包括配置了充足的CDN带宽,并且建造了堪比ESPN的新演播厅等设施。赵国臣另外讲过,到2017年底,腾讯体育那边大概有350号员工,其中负责NBA项目的超过150人;腾讯那个赛季转播了一千多场NBA,大部分赛事都有人解说。
张庆同样觉得,腾讯体育的优势在于始终专注于赛事信息。“腾讯渴望利用数字手段、多媒体互动方式来创新内容,体育领域属于发展较慢的行业,必须先沉下心来把内容打磨好,再去考虑其他方面。”
腾讯体育的表现无论怎样出色,只要NBA比赛在中国广受欢迎,那么下一个阶段的价格上涨就难以避免,腾讯体育重点投资篮球赛事版权,NBA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这难道不意味着腾讯体育已被NBA带动吗
过去,新英体育曾因过分倚重英超而蒙受过重大损失,当英超被乐视以高额资金收购后,新英体育的上市进程也被迫中断,公司负责人喻凌霄曾向《中国企业家》表达过,期望腾讯能够避免重蹈新英体育所犯的过错。
不过就当下情况而言,倘若此次续约费用确为150亿美元,腾讯这笔投资能否盈利,据罗兰贝格高级合伙人任国强表示,尚存在不确定性。任国强同时也指出,对于大型网络公司而言,重磅体育赛事的版权价值主要体现在长远布局层面。
人们热衷于NBA等赛事版权,主要看重的是潜在收益与用户流量,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腾讯体育改变了以往不购买高价版权的运营策略。
“阿里”进行时
再看看竞争的另一方阿里集团,在已经拥有英超联赛,并且掌握了众多足球赛事的转播权之后,又为何要争夺篮球比赛呢
事实上,用户们已经形成了固定平台观看特定体育赛事的习惯,比如通过PPTV看足球比赛,借助腾讯体育观看篮球比赛。张庆指出,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优酷成功获得NBA的播放权,那么它将能够掌控所有主流体育赛事的版权。届时,优酷在与赛事版权方进行谈判时,必定会占据非常有利的位置。
确实,NBA非常老练。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业内人士也向《中国企业家》透露,他并不认为阿里巴巴能在这次谈判中成功获得NBA的授权。
另外,阿里巴巴参与竞购NBA也有更深层次的动机。自2019年开始,外界便有传闻称阿里巴巴计划与苏宁建立合资企业,但时至今日,该合作计划仍未有任何实际突破。
原先优酷打算借助NBA的版权同苏宁进行磋商,意图实现双方版权资源的深度整合,不过此次未能同NBA达成一致,因此在苏宁体育方面,优酷的立场变得相对被动。消息人士透露了这一情况。而与优酷对比,苏宁的PPTV控制的关键内容权远超对方,昂贵的版权费用原本就让苏宁感到吃力,现阶段英超的运作非常关键,但优酷对于经办体育活动完全是个生手,这也造成了这次商谈停顿不前的情况。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体育赛事版权市场正逐步走向稳定状态,新的竞争者不再出现,苏宁会继续专注发展足球领域,腾讯也会继续探索篮球项目,经过多次的市场扩张竞争,参与者们将进入考验管理水平的时期,然而版权费用非常高昂,平台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收支相抵、达成盈利目标?
长远的生意:盈利成为永远的难题
韩牧明确表示反对这个观点,指出任何行业翘楚都无法依靠赛事授权来获取收益。业内普遍看法是,中国的体育环境以及商业化水平,与欧美等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显著不足。
当前版权收益途径主要有三个类别,分别是观众缴费、广告收入和知识产权拓展,而知识产权拓展多涉及电商平台、直播互动、节目合作等创新模式,但实际收益效果显示,国内知识产权拓展创造的利润仅是辅助性补充,至今没有任何赛事版权能够仅靠观众缴费与广告投放实现收支平衡。腾讯这次用重金续签NBA,已经破坏了原先一直想要维持的局面。
在苏宁体育的常务副总裁王冬看来,版权开拓和赛事管理依然能够获取收益,只是现阶段版权标价实在太高,务必削减一半以上才可能维持健康的运转。对于苏宁来说,是否会重蹈乐视体育的覆辙,是大众普遍的顾虑。毕竟先前不久,暴风体育就因为其在足球版权领域的鲁莽行为而遭遇了失败。
目前苏宁体育的经营状况总体保持稳定态势。8月2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王冬公开表示PPTV已经参与英超联赛的新一轮赛事,此外苏宁体育预计在2到3年时间里启动上市程序,并且于2019年下半年开展B轮融资工作。根据苏宁云商前副总裁孙为民先前披露的信息,PP体育的付费订阅用户数量已经达到六百万人以上。
我深信不论结局怎样,众人依旧不会中断在体育权利领域的探寻,根据韩牧的见解,赛事权利是一项足以让人全力以赴的营生,跟视频平台相似,至今没有一家体育活动公司获得收益,甚至遭遇严重亏损。
然而赛事版权是件很有必要开展的工作,倘若懒熊体育具备相应的财力与能力,我们同样会涉足其中。这并非源于某种热情,由于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终将诞生属于自己的ESPN,可能需要十年时间,也可能要等上二十年。
也许正如韩牧所言,任何投身体育产业的人都把寻获契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化赛事管理方法当作毕生追求,这好比登山者非要征服珠峰,即便在途中,极有可能结伴而行的状态下冻毙于山路上
(本刊记者程璐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