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降薪风波引热议!和主流舆论背道而驰,路在何方?

abc350826712 6 2025-11-03 17:03:18

来源 | 伯虎财经()

作者 | 梦得

因为一纸降薪通知,匹克久违的上了热搜。

9月中旬时,有匹克员工做出爆料,称存在事前没有沟通,也没有公告,就直接执行全面降薪情况,且降幅最高能够达到50% 。该事件持续不断发酵,到了10月中旬,“匹克降薪”这一事件再次登上热搜 。据相关报道,匹克向拒绝降薪的员工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需在10月14日前针对相关事项进行“反思、说明并提交检讨”,不然将从2025年9月开始暂停发放薪资 。

这种管理方式,和主流舆论背道而驰,极像匹克当下的处境,对时代变化极度不适应,且找不到有效的改变路径。

中国体育品牌最早“走出去”的当中有匹克,在好多篮球迷心里它其实有着不算小的分量,NBA在国内热起来流行的那段时期,匹克曾经签下了肖恩·巴蒂尔、托尼·帕克等好些顶级球星,2008年的时候匹克就已经去到了港交所,市值是20亿元,并且和同一时期的李宁、安踏比彼此间差距并不是很明显。

但不管是奥运的那种风口,还是国潮兴起的那种态势,都没能让匹克迈向更高的台阶。在2016年的时候,匹克作出了私有化退市的选择,等到再次进入大众的视线范围,就已然是由于降薪这么个风波而被骂上了热搜。

从“一代鞋王”转变至行业“小透明”,匹克面临着困境,这困境并非是一场突发的危机,而是一种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老化,怎样去重夺市场,如何留住员工,又该如何重新赢得消费者,这成为了它眼前最为现实的难题。

01 粗暴降薪,被推到门口浪尖

在这个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舆论敏感度空前,品牌的公众形象,已不只是营销方面的问题,而是可能涉及关乎企业生死的底线。

曾是“国潮代表”那钟薛高超猛的“雪糕刺客”事件,使其迅速跌下神坛;2024年农夫山泉因舆论风波,在饮用水业务上营收同比去年大幅下降,下降幅度为21.3% 。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社交媒体之上被称作“点门”的品牌“一点点”,因其踊跃投身公益、雇佣中老年员工等举动反倒收获好感及忠诚用户。

事实一次次证明,品牌形象构建,早已不是企业单方面的事,而是一场有企业、消费者以及员工共同参与的活动,这场活动叫“叙事”,在这个“叙事”里,企业、消费者、员工的一言一行,都能成为品牌故事的一部分 。

这同样是为何,匹克有一次企业内部的薪资调控,然而却在舆论场上引发了极大的轰动。

9月16日,有网友爆料,福建的运动品牌匹克,没有在提前正式通知的情况下就降薪,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在9月5日,刚刚于“中华慈善日”捐赠了1亿元,用于泉州的慈善事业。

网络传言的降薪方案表明,总部的员工依据薪资进行分档,降低幅度在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三十之间,直营销售体系降低百分之五十并且取消绩效,通知是在发薪前四天以口头形式告知的,而书面通知一直延迟到发薪日的次日才发出。

9月17日,匹克做出回应,声称降薪是针对处于亏损状态的部门以及高薪岗位,并非是全员降薪,整体降薪幅度不足10%并且保留绩效,解释前7个月公司亏损1.3亿元是进行此次调整的原因,还表示员工均表示理解与支持。

媒体报道显示,超200名员工提交了降薪异议书,时隔近一个月,10月12日匹克再次发出通知,通知指出拒绝降薪的员工需要在10月14日前进行“反思检讨”,否则将停发薪资,此间事件再度发酵,接近匹克的人士表明,降薪是为保障多数岗位的暂时自救行动,其目的在于规避裁员。

匹克与nba_匹克降薪事件_匹克品牌形象危机

降薪这件事本身并不是问题,匹克直营渠道在前面7个月出现了亏损情况,亏损金额为1.3亿元,在现金流承受压力的这种状况之下进行降本,这属于行业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操作。

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执行的方式,没有预告,沟通很少,缺少对情绪的安抚,还要将员工视为“可调节成本”,而不是当作共建品牌的核心资产,这样的举动不但暴露了内部治理的僵化,还直接对品牌的信任基石产生了冲击 。

员工进行控诉时,消费者产生共情,品牌形象便会被成倍放大。在社交媒体的舆论洪流期间,有这样的情况,人们看到的并非是一家在奋力进行自我拯救的运动品牌,而是一家对员工持漠视态度、本身缺乏同理心的企业。

02 降薪背后,是一把辛酸泪

匹克存在困局,却不是从这次降薪开始的。若想理解当下的匹克,那就必须追溯到它处于巅峰的时期。

2009年,匹克在港交所上市,它成为最早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国体育品牌之一,那时,作为中国运动鞋象征的它,以“篮球专业化”为旗帜,签下NBA球星,铺满县镇门店,姚明曾对许志华(匹克集团CEO)说,他的第一双篮球鞋就是匹克,对很多热爱篮球的80后而言,匹克承载了青春记忆。

只是好景不长。

说这话的是许志华,他表明“我们的短板存在于渠道方面”,从百货渠道开始,历经批发市场,接着到专卖店,而后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每一次这样的转变都致使匹克经历痛苦终得重生,如今进行观察,在渠道变革的关键节点之处,匹克的动作好像总是慢了半拍,使得它渐渐掉队 。

行业于2012年闹库存危机,安踏掌控自营渠道很早,80%B店铺自有,或参股;李宁借直营体系精准管理库存;唯独匹克陷冗长分销体系很很久,反应极迟钝 。

大约在2010年那前后,匹克线下的门店数量涨到了高达6000家,然而电商的兴起致使这些门店很快转变成为负担,在2012年一直到2018年的这段期间,它没有办法只能“开开关关”,差不多整个渠道体系都要重新构建。

错失的不单单是渠道,并且还有电商转型的时机,匹克担忧线上冲击经销商利益,所以结果迟迟不敢下场,一直到2018年,匹克的电商销售依旧几乎是零,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安踏、李宁早就完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布局。

出现了种种错过的情况之后,在2016年,某对象因为估值长期处于偏低的状态所以退场。许志华很坦白地表示:“市盈率都没有达到10倍,资本手段很难再发挥作用。”在退场之后,匹克尝试借助产品创新突破困境。

本也随之回流,2021年匹克获得华润国调厦门消费基金近3亿美元投资,还要计划三年开出千余家体验店,可这份曙光并未持续。

匹克的态极店没能达成预期的规模拓展、扩张,反倒呈现出萎缩状态。销量处于最高水平的产品,从篮球鞋转变为洞洞鞋、拖鞋,其定价在百元出头,客单价降低,品牌定位也遭到了稀释。

更深层的问题或许藏在管理与研发中。

一方面,即便经历了上市又退市这样的发展历程,那匹克家族企业的底色一直都没有改变,匹克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是许景南,在公司内部,他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其长子许志华担任公司CEO,二儿子许志达担任执行董事总经理,二儿媳吴冰蕊担任副总经理,这种强烈的家族企业特征致使决策集中,还使得管理层老化,这也许是降薪单边决策的根源之一。

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近些年来,匹克核心研发人员出现了大量流失的情况。“董事长把研发人员给砍掉了。”这是匹克内部人员透露的。北京研发中心的负责人离职了,鞋技术中心的负责人离职了,被誉为“态极之父”的125创新工场的负责人也相继离职了,这严重减弱了公司的研发、技术以及创新能力。

更进一步关键的是,当李宁进行加码科技创新之时,当安踏进行布局专业运动场景之时,当特步进行布局专业运动场景之时,匹克所具备的创新势能也已经不再是占据优势状态了。

如今,匹克现阶段,更为出圈的产品,是拖鞋,这大概是,其当下状况,最为形象的一种注脚。市场,不会去惩罚,一家实施降薪举措的公司,然而,却会去惩罚,一家丧失了进化能力的公司。

上一篇:2025-2026赛季西甲第11轮:皇马主场4:0大胜巴伦西亚
下一篇:CBA总决赛辽宁球员冲突后续!篮协对辽宁三将及俱乐部作出处罚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