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为深耕巴西20年 梁华谈巴西数字经济发展展望
1
2025 / 02 / 08
华为初遇郑宝用
80年代末,电话在我国逐渐流行开来,交换机市场潜力无限,华为便应运而生。任正非创立华为仅两年,却因缺少高科技人才而步履维艰。是他的同学郭平将郑宝用引荐给了任正非。那时,郑宝用还在读博士。任正非向他坦白公司面临的困境,希望他能加入。于是,郑宝用成为了华为早期加入的员工之一。
郑宝用当时住进了华为仅有的宿舍楼,那里居住的都是公司的创业骨干和特别招募的人才,他们大多属于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在华为,人们将郑宝用的职责总结为:所有不涉及生产和发货的工作,以及未完成的产品,都由他来负责。任正非曾高度评价郑宝用,称他为“一个抵得上万人”的、“千载难逢的天才”。
与李一男的“蜜月期”
1993年,李一男踏入华为的研发部门。在那之后,直至1994年底C&C08研发成功,他们共度了不足两年的美好时光。那段时期,他们如同经历了一段“蜜月期”。C&C08的研发团队,被誉为华为的“黄埔军校”,郑宝用与李一男两位天才携手并进,将全部心力倾注于研发,共同推动了华为的原始起飞。
在这个阶段,他们各自施展所长,在华为的研发领域持续创新,实现突破。李一男的智慧与郑宝用的丰富经验相得益彰,使华为在交换机市场站稳脚跟,为华为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根基,这无疑是华为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
职位变动起纷争
C&C08研发成功,李一男事业迅速腾飞,成为中研部第二任总裁,郑宝用则升任战略规划部总裁。战略规划部本应负责制定公司产品发展策略,并指导中研部工作,但李一男却对战略规划部不屑一顾。
渐渐地,两人之间出现了分歧,关系变得紧张起来。这导致公司内部气氛变得紧张。有一段时间,矛盾升级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任正非在中研部高层干部会议上进行调解,比喻说“郑宝用就像比尔,李一男则像盖茨”,他希望两人能够停止争执,一起为公司出力。
李一男出走成对手
2000年12月,李一男,曾被视为任正非的继任者,他突然从深圳离职,转赴北京创办了港湾网络。这一举动让华为内部深感意外。不久,港湾网络迅速崛起,成为华为最强劲的对手。
任正非对此深感痛心,他曾反思:“若非当时未能妥善管理郑宝用与李一男,他们间的纷争本可避免,作为领导,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一男的离开对华为而言,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使得原本激烈的市场竞争愈发复杂,华为不得不应对来自老对手和前同事的双重压力。
郑宝用保终端业务
2003年,郑宝用结束美国治疗回国,便成了华为“蓝军”的首领。“蓝军”的任务是模拟对手,并为任正非及华为管理层提出战略意见。即便郑宝用不在前线,他仍以坦率直言的方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任正非当时主张华为应专注于通信业务,对终端业务持保留态度,甚至考虑过出售。郑宝用凭借专业知识和远见,据理力争,成功捍卫了华为在移动终端领域的地位。这一决策后来证明,对华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重疾时期的坚守
郑宝用在工作中晕倒,被诊断出患有重病。这时,华为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挑战。公司内部有李一男引发的港湾风波,外部则与思科在专利和商业上展开激烈竞争。尽管身体不适,郑宝用对华为的关心和投入依旧没有减少。
患病期间,他仍对公司的发展念念不忘,竭力为公司战略决策贡献自己的观点和提议。他通过实际行动展现了对于华为的忠诚与奉献,尽管无法像以前那样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但始终与华为携手,共同应对各种挑战。